导入数据...
 
“身边的感动”之十六:一位地理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
[四川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2年9月26日
  查看:1260
  来源:

一位地理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

——记2010—2012学校劳动模范、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赵景峰老师

  不管是在日本沙漠步行七天探险,还是在天山监测地下水;不管是做科研的频繁熬夜,还是扎根实验室用泡面充饥,我们都能看到一位兢兢业业的地理工作者对专业的执着坚守和热爱——这就是学校劳动模范、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赵景峰老师。

  众所周知,野外考察是艰苦的、繁琐的,但对于地理环境学科它又必不可少。即使野外环境艰苦恶劣,但赵景峰却乐此不疲地跋涉于沙漠戈壁、高山河湖中。

  1989年,“塔里木油田会战”的号角吹响,赵景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交通运输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用推车运送并卸载安装测量仪器。“在那荒芜人烟的沙漠里,第二天一早起来,脸上、耳朵里都是沙!”赵老师回忆起当年沙漠工作的艰苦条件,充满了感慨。

  如果说塔里木的环境是艰苦的,那么寸草不生、飞鸟不过的罗布泊就绝对不止算恶劣了。而为了研究“罗布泊近万年来的环境变迁”,赵老师随队在罗布泊一呆就是四天。

  这些年的跋山涉水中,刮大风别人都是往屋里躲,而他们却总是迎着大风向外跑。饮水问题也让赵老师记忆深刻。他回忆说,“在特别干旱的地方,我们只能汲取沟渠里的灌溉用水,沉淀以后煮沸饮用,当天还可以喝,第二天水就臭了。”

  塞北的风一季又一季,吹散了跋涉的脚印,吹皱了前进者的脸。一遍遍往返于这片黄色沙漠,多少辛酸埋于眼底,只为那考察的成果,如一树树繁花,宁静又灿烂地绽放在心田。

  从2005年站上川师的三尺讲台开始,赵景峰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他用智慧、学识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熏陶着每一个学生。

  赵景峰老师带领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做了一个关于成都水资源现状及将来状况的研究。他不仅自己掏钱资助团队,还自己制作四川水系简图方便同学们参阅。他常将学生的事情放在心上。有同学上课向他提问题,他不仅当场详细作解答,还注意在平时阅读时收集相关资料并记录下来,之后再给同学补充。学生们这样评价赵老师:“如果你想要一碗水,他会给你一条河,他总是想尽办法来打开我们的思维、拓宽我们的视野。”

  培养学生,赵景峰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他发现09级一位同学对自己所授专业课程不感兴趣后,不但没有批评该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或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而是积极耐心地加以引导。在赵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该同学将自己喜爱的计算机技术与地貌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摄影测量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并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对于研究生,赵景峰要求更为严格。每周他都会给研究生布置任务,如何作数据,如何看文献都会一一指导。每个月还会让研究生做一次工作汇报,然后逐一指出问题——哪个数据有问题,谁的研究方向有偏差,任何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他时常告诫他的学生,“大学学习不可以中断,对于所学知识,也绝对不能学完就扔掉”。他经常要求他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外文地理学著作。他说,“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英语,还能增强专业知识,更能掌握当前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

  “赵老师性格特别好,每次问问题他都非常耐心地回答。”他带领的本科生导师制团队的成员和研究生都对赵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平易温良的处事风格赞不绝口。作为德高望重的教授,赵景峰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架子。他带研究生在野外做研究时,再苦再累的活他都会和学生们一起干,一起搬砖头,一起和混泥土,一起为了大井忙到半夜。

  除了完成繁杂的教学事物,赵景峰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科研任务。他的办公室里,一摞摞年代各异的期刊和备课簿让本就狭小的空间更显拥挤,泛黄的纸页无声又严谨地记录着这些年来老师的心血。你经常可以看到,他扎根实验室以泡面充饥的身影,一旦投入工作,按点睡觉有时都成为一种奢求。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赵景峰老师就是这样的楷模!



图为2010年9月,赵景峰老师(左二)带研究生作野外考察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