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身边的感动”之十七:学术道路上永远不懈的求索
[四川师范大学工会委员会]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2年9月26日
  查看:998
  来源:

“身边的感动”之十七:学术道路上永远不懈的求索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现感动我们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但这些鲜活的事例展现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这期的“身边的感动”我们介绍2010——2012年度校级劳模、政治教育学院蔡方鹿教授的感人事迹。  ——编者

学术道路上永远不懈的求索

——记2010—2012年度学校劳动模范、政治教育学院蔡方鹿教授


2010年11月蔡方鹿教授(中)应邀出席韩国成均馆大学召开的“儒学复兴与现代社会”国际会议,并作演讲

  三十余载的科研与教学生涯,蔡方鹿教授的著述甚丰,建树颇多。学术领域,他以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传道授业,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在中国哲学的这片精神家园里,他同时获得了满足与不满足:与古圣先贤的思想交流让他感到满足,而无涯的学海是他不断取得优异成果的动力。

  2004年,历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教授、我校“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点创点第一导师、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的蔡方鹿教授重回母校,开始负责我校“中国哲学”点的学科评建工作。

  时光荏苒,8年转瞬即逝。在蔡方鹿的带领下,“中国哲学”学科点取得了长足进步。2005-2012年,他利用教学、科研之余,不辞劳苦,多方奔走协调,先后策划并顺利召开了3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还邀请到2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扩大了学科点的影响,也促进了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2008年“中国哲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中国哲学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在申报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期间,他精益求精,反复推敲学科评审材料的内容,数易其稿,确保了“中国哲学”顺利升为一级学科点。

  蔡方鹿还主动肩负起指导、培养学院青年教师的责任,担任我校《中国哲学史》教学团队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哲学学科教学团队成员陆续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并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中国哲学学科教学团队中的杨燕、潘忠伟2名青年教师入选了校级251重点人才培养工程。

  在学术领域,蔡方鹿教授的成就更令人瞩目。

  在宋明理学、朱子学、经学、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哲学范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他已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在海外发表3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专题全文转载40余篇。

  2009年,蔡方鹿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110万字)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并于2010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亲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自2004年起,蔡方鹿多次荣获学校文科“科研十佳”称号,2011年被评为学校年度文科十佳“第一名”。

  作为“中国哲学”学科点负责人,蔡方鹿对他的学生平易和蔼,但对专业学习要求却很高。他要求学生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大胆的创新精神来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曾有学生在他家修改毕业论文到凌晨3点,自己早已哈欠连天,但看蔡老师仍专注于论文的完善,连引文句读是否正确也一一查阅,也“总算明白蔡老师的科研成果为什么那么多了”。在他的教导下,学生陈欣雨于2010年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并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自2009年起,蔡方鹿更连续3年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重走成昆线,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鲜活的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追求。

  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关怀有加,有不相识的年轻学子前来求教,蔡方鹿也耐心解答。在他身上,既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儒家传统积淀,更有宽厚谦让、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提到蔡方鹿,大家的评价都是:“蔡教授,人好!学问也好!”

  每个学期,蔡方鹿都既要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大型学术会议准备论文和发言稿,还要评审国家、省级课题申报材料以及审阅校内外的博士、硕士论文并出席答辩,并为许多人的论著提出修改意见或者加以推荐。每次学生劝他多休息,他就拿铁道兵生涯作回应:“以前什么苦和累都吃过了,现在做学问也不怕苦不怕累了。” 

  2011年,蔡方鹿教授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蜀学与经学研究”,相信该课题结项时,定会是他的又一部力作。


2010年11月,蔡方鹿教授在纪念鹤山书院创建800周年国际论坛暨宋明理学与东方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